2022-02-16 14:27
本文转载自“科技河北”微信公众号“2022年全省重点科技任务确定——科技自立自强 担当实干勇争先”
会上提出,2022年,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0%,科技资源配置更加精准,产学研用融合创新更加高效,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更加有力,科技治理体系更加完善,高新区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。
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发展中,河北如何在挑战中抢抓科技创新机遇,下好“先手棋”?这场汇聚全省科技系统“治力”的会议给了我们答案。
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,关键要靠落实,科技创新尤其如此。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,“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”。
百尺竿头,更进一步。今年我省科技创新怎么干?原始创新、关键技术、实施重点项目“揭榜挂帅”……这些成为今年全省科技工作“计划表”中的高频词。
打好核心技术攻关的攻坚仗,我省采取“谁被卡谁出题、谁出题谁出资、谁能干谁来干”新型项目组织方式,由科技领军企业、产业龙头企业研究提出制约产业发展的“卡脖子”技术,形成“榜单”,科技部门进行“发榜”,吸引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“揭榜”攻关,集中解决一批我省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难题。
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。我省将着力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有更大突破。一方面鼓励自由探索,强化对冷门学科、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;另一方面强化需求导向,加强应用基础研究,从制约我省重点产业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,弄通“卡脖子”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,提升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。
落脚在产业,科技创新才能“掷地有声”。我省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聚焦全省12个主导产业和107个县域特色产业,精准实施重大科技专项。
2021年,我省聚焦优势创新资源,着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:5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国家级;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、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总数达到1451家;衡水高新区列入科技部以升促建名单……
2022年伊始,我省科技园区建设再迎喜讯:河北滦平、辛集2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评优秀。
接下来,我省平台建设还将大手笔不断——
谋划组建省实验室。各地牵头组织、联合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企业协同共建,在钢铁、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等领域谋划布局河北省实验室。
加快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。围绕河北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,吸引高端创新资源来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,打造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新样板。
整合基础学科领域科技教育资源。依托重点高校,在数学、物理等领域组建一批河北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,培养一批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,打造前沿科学领域创新高地。
推动省级科技平台赋能重点产业发展。建设创新资源集聚、组织运行开放、治理结构多元化的高能级省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,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。
龙奋杰透露,我省将全力抓好重大平台建设,今年预计年度新增省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80家。
一组数据揭示了我省科技工作喜讯连连的缘由:2021年,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5300家,总数达9.2万家,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.1万家,科技领军企业达44家。
2021年,我省开展创新型园区建设试点,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向高新区集聚。新认定保定莲池高新区为省级高新区,省级以上高新区达32家。
成绩的取得,得益于我省“闯”的干劲、“创”的韧性。
抓大项目、好项目,壮大高新区新动能。今年,全省高新区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,建立重点项目台账,实行项目清单管理。省市县科技部门组建工作专班,形成三级包联帮扶省重点建设项目制度,开展精准对接帮扶,解决协调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。
为保障重点项目落得快、留得住,省科技厅将会同相关部门在土地、资金、技术等方面,加强对高新区的服务和指导。实行重点项目建设月调度制度,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,推动项目早落地、早开工、早达产。
此外,我省还将大力推进优化整合,指导高新区通过扩区或托管,将省级开发区外的工业企业聚集区中产业结构匹配度较高的,纳入省级高新区管理。争取科技部支持国家高新区扩区和托管,促进国家高新区争先进位。积极推动沧州、衡水、邯郸创建国家高新区。
据介绍,去年,我省举办科技部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(河北)、科技成果直通车(河北)等各类科技成果对接活动10余次。持续加大贷款风险补偿力度,与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等6家银行签署合作协议,建立1.1亿元的风险补偿资金池。
迈上新征程,我省“干劲”满满。
扎实开展京津研发河北转化行动,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,建设一批技术集成与工程化服务的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。启动应用场景驱动行动,建设10项左右应用场景,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转化应用。
此外,我省还将与行业龙头企业、科技领军企业、知名投资机构共建科技投资子基金,加大前沿科技投资力度。借助上交所等国内大型资本平台,建立科创板上市培育库,吸引省内外资本市场支持科技企业发展。
据统计,去年,我省大力集聚“高精尖缺”人才,新增院士工作站9家、院士合作重点单位43家,引进培育40个高水平人才团队。组织实施外专五大引智计划,10名高端外国专家入选“外专百人计划”,新增引智示范基地50家、引智工作站73家。
但龙奋杰同时表示,目前,人才“第一资源”作用未有效发挥,在培育引进用好高水平科技人才上还有差距。
大力培育使用科技人才已提上日程。在计划中,河北要强化院士智力引进工作,规范院士工作站、院士合作单位建设和管理,对在科研一线开展科研活动的驻冀院士及其团队给予稳定支持。实施高水平人才团队建设专项,支持企业与院士及其团队合作科研攻关、搭建平台、转化成果、培养人才。
实施系列外国人才智力引进计划。探索建立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离岸机制,实施“海外工程师”引进计划和“外专百人计划”,加强“外国院士(诺奖)工作站”建设。
深化省院省校科技合作。组织实施河北省-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合作行动,着力促进中科院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向河北集聚与转化。实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专项,布局建设一批国际创新园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示范企业。
近年来,省科技厅以刀刃向内的勇气,全面落实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举措,取得积极成效。但当前,我省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,还需出台务实举措努力破解。
今年,省科技厅把建立项目评估成果评价平台、破解科研融资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。“当前,我们正搭建项目评估和成果评价系统。”龙奋杰介绍,该系统从我省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和高校院所技术供给出发,在“评什么”“谁来评”“怎么评”“怎么用”四个方面明确思路和措施,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。
围绕“评什么”,依托省成果展示交易中心,通过梳理企业的技术需求,并通过“揭榜挂帅”、联合攻关、从省内外高校院所引进等形式进行技术供给匹配,形成用于开展评估评价的项目库。
围绕“谁来评”,依托省产业研究院成立专业化试点评估机构,在试点基础上,引导我省骨干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开展评估评价。同时,建设一批市场化运营的第三方评价机构。
围绕“怎么评”,将从“实验室”到“生产线”的研发活动划分为13级,通过评估评价,为项目和成果开展技术交易、成果转化、技术融资、政府扶持等社会经济行为提供价值参考。
围绕“怎么用”,构建“评估评价结果信息公开+财政科技资金支持+社会多元化投融资”的“科技招商”政策工具包,完善高新技术从概念提出、实验室验证到转化应用的全链条投融资措施。